台灣自己的醫療機器人【機械系博班103侯榮富 撰】

我是2015年從機械所博士班畢業的校友,研究主題為手術機器人的研發。在求學這幾年發現,我們台灣其實有足夠的技術可以發展出與世界同一水平的手術機器人。畢業後,有幸到與所學技術相符的上銀科技任職,開發醫療機器人,期望可以將技術落地成產品,產出台灣自己的醫療機器人。這幾年,一路從工程師升遷至一個團隊主管,近期轉換到另一間手術機器人的新創公司-鈦隼生物科技。總結這幾年的工作經歷,想與讀者分享如下:

一、技術的開發需來自於使用者的需求

剛進公司時,我開發出許多很新穎的技術,但在向使用者展示時,對方的回應並不如我期待的那樣興奮,當時感覺很氣餒。直到有一天,我們復健機器人在國外展覽的時候,潛在客戶回饋無法在病患復健的過程中偵測是否有發生痙攣,讓他們質疑產品設計是否安全。收到回饋後,我便與兩位工程師一起探討怎樣可以在現有的架構下,達到偵測痙攣的需求。經過一個多月的開發與驗證,終於完成功能的開發並申請專利。顧客再次來看產品展示時,我看到對方那種驚訝的神情與肯定的回覆,以及期待的表情。最後我們產品也因為這樣,可以在新的國家展開推廣與銷售。這次的經驗讓我知道,新技術如果無法解決顧客的問題,是沒有價值的。

二、不要幫自己畫框框

我們產品在銷售初期,一直無法順利的推展出去。也讓我產生「怎樣的產品才可以賣得出去?」這樣的疑問,在一次機會下我自我推薦擔任產品經理人,想藉由多接觸不同的人來釐清這個問題。在那兩年的經歷中,我跟隨著業務人員一起在不同的國家推廣產品,在手術室內教醫師怎樣使用產品,與不同的公司執行合作專案。過程中,遇到很多的挑戰,這些挑戰也逼自己跨出舒適圈,不能只用技術的角度來看產品的價值,更應該從不同的面向來看產品在醫院、臨床人員、經銷商,甚至於國家策略中可以提供的價值。很慶幸我可以選擇這條路,更廣的看待產品後,對我之後回到團隊中擔任研發與製造的主管時,與團隊一起開發、改善產品有很大的幫助。所以,不要限制自己,因為過程中得到的東西,都是成長的養分。

三、用持續學習跨過「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指的是:「在組織當中,每位員工都將升遷到他/她無法勝任的職位為止。」從一個工程師到研發主管,對我是一個很大轉變。在這過程中,我發現一個人是有極限的。剛升主管那陣子,我承擔更多的責任,也更努力的做更多的事情,直到身體出現狀況。在過程中,我發現再怎樣努力工作,一天也只有24小時,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由我自己一個人完成,需要仰賴團隊。而當一群人在一起,要怎樣可以有目標的往同一個方向前進,要做的不能只是分配工作、追蹤進度。因此我開始接觸管理、領導相關的知識,並在工作中做中學,不斷嘗試並調整的過程,也讓我可以勝任我所被賦予的職責,與團隊一起創造出更好的產品。過程中,最幫助我的是《小王子》一本書的內容「如果你想要打造一艘船,不是先請大家去收集木材,或是分配工作與發號施令。相反的,你應該先激起所有人對浩瀚海洋的一片渴望。」

在上銀科技這幾年,有幸可以得到公司的栽培,讓我可以不斷的成長。期許在新的位置上,持續以開發台灣自己的醫療機器人為使命,與新的團隊一起藉由精準導引的技術為病患與臨床人員創造更大的價值。

校友目前任職於鈦隼生物科技研發部門 副經理】

侯榮富校友參展照片

侯榮富校友生活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