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自己攻讀臨床醫學研究所之前,曾經懷抱著一個理想,冀望找到一個好的研究題材、追隨一位多產的指導老師、在豐沛資源下迅速完成博士學業。只是美好的理想使人心嚮往之,但現實之路卻不如想像容易。我是在歷經「十年寒窗」的實驗與研究後,才終於取得了臨床醫學博士學位。
身為一名主攻心律不整的心臟內科醫師,選擇心臟電生理的相關研究與探討,自然是做為研究生最理所當然的論文主題。但在網路上搜尋後發現,幾乎所有從事電生理研究的臨床醫師,都是經過國外研究機構的洗禮與加持下,才有機會自己從事相關研究。原因是,從事這類電生理研究的技術門檻高,而且研究器材價格高昂,並不是任何單位都有足夠的實力與財力去執行如此規模的實驗。
幾經我的指導教授-高雄長庚陳勉成醫師討論後,決定改以「豬」作為研究素材,以期藉由大型動物的實驗與設計,模擬臨床治療心律不整的狀況,來探究並尋求臨床問題的解答。
實驗過程遇到最大的難題是,在台灣沒有人從事類似的醫學研究,只能在毫無資源的條件下,從零開始,慢慢地一步一步靠自己摸索。舉凡實驗用的X光機、輻射擋板,甚至適合受測動物所使用的心臟相關實驗桌,都必須自行設計並客製化訂做。尤其實驗設計是為了模擬臨床治療,所有實驗步驟都必須親力親為。
執行動物實驗的頭幾年,充其量是在替研究打地基,毫無發表成果的可能性。眼見周遭的研究所同學陸續發表論文,自己除了工作及研究兩頭燒的疲累,更有滿腹的無奈和強烈的自卑感。不過好在一路雖然跌跌撞撞,十年最終苦盡甘來。現在的我,研究論文不僅完成,內容更發表在醫學期刊上,大型動物實驗的成果也漸漸廣為人知,甚至幸運地開始收到尋求合作的邀約。
「等這一刻,等了好久啊……」這是我研究所畢業後內心的第一聲吶喊。但細細回顧這十年,我發現對我來說,從事醫學研究不再只是為了取得博士學位而已,實驗所歷經的漫長過程,不斷的嘗試、不斷的失敗、不斷的再修正,辛苦走過、努力熬過的這一條研究路,才是這十年最紮實的收穫。
當初那份冀望好的研究題材、追隨優秀的指導老師、期能快速取得學位,也許是推進我入醫學研究的美好動機。然而入坑後,就算面對骨感的研究環境,歷經現實從無到有的困難和艱辛,我至今並未因完成論文而停止前進,仍願意不斷思索如何將研究延續並求成果更精進,我想這正是這趟超乎想像的博士生之旅,讓我真正體會到研究與學習本身最崇高的價值與意義。
【林校友目前任職於嘉義長庚心臟內科 主治醫師】
|
|
▲林祐賸校友近照 |
▲林祐賸校友工作近照 |
|
|
▲林祐賸校友(右二)與家人合影 |
▲林祐賸校友近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