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碩士班畢業後,因對未來方向的不確定,我選擇擔任長庚醫院復健科蔡文鐘醫師的研究助理作為第一份工作,蔡醫師是臨床醫學研究所(以下簡稱臨研所)蘇中慧老師的博士班畢業生,在博士班畢業後長期與蘇老師有合作計畫,所以我也被分派到蘇老師的實驗室學習實驗。在擔任研究助理的兩年中,與老師及復健科醫師們合作愉快,加上實驗主題有趣,因而激起我對研究的興趣,也萌生了繼續進修的念頭。過往長庚臨研所博士班僅招收臨床醫師,所上教授與臨床醫師有非常多的合作經驗,由於全國臨研所大多開放一般生招生,因應趨勢並增加學生生來源,長庚臨研所在民國105年經教育部核准通過招收醫師以外的一般生(醫學或生命科學相關科系的學生),蔡醫師及蘇老師也十分鼓勵我攻讀博士班。因此我成為長庚臨研所第一屆博士班一般生,內心充滿期待。
臨研所的課程多元,實作和理論並重,只要有任何新的研究結果發表或技術推出,授課老師們會即時更新於教材中,並且加入實驗課程帶我們實際操作。在求學過程中常和來自不同領域就讀醫師討論彼此的研究方向,互相學習。遇到任何研究上的問題,不管是指導教授,或是所上其他老師們總是認真地與我討論解決方案,令我收穫良多。在臨研所每學期皆會安排專題討論,報告自己的研究進度,所長、老師及同學們皆會參與,給予中肯的建議並訓練英文口說簡報能力。因我其中一位指導教授為復健科醫師,所以我的研究方向與運動傷害有關,主要為他汀類藥物及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對受傷肌肉癒合的影響,他汀類藥物為降血脂用藥,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則是常用於治療肌肉損傷後的疼痛,兩種藥物都是常用藥物,研究證實這兩種藥物會影響肌細胞的增生及移行,進而干擾肌肉癒合。
研究之路看似平穩卻也充滿挑戰,以往的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相差甚遠,臨床醫學研究所擅長以臨床問題為導向之基礎研究,所以實驗設計都與我過往的訓練有所不同,常常提出的實驗模型都會因不具臨床導向而被指導教授否決,只能一直瀏覽參考文獻,思考可行方向修改後再與老師和醫師討論,幾經訓練後,總算符合老師和醫師的要求。所以博士班期間除了自己的研究也與其他醫師合作,參與高濃度血小板血漿修復肌腱及肌肉損傷之研究,也開始學習撰寫研究計畫及期刊論文,並合作撰寫三個研究計畫及五篇論文,其中兩篇論文更發表於美國運動醫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博士修業這幾年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連最後一關的論文口試都改為線上進行,透過電腦螢幕,看著口試委員以及我的指導教授跟我說恭喜過關,心中充滿了感動。拿到博士學位後只是一個開始,往後有更多挑戰等著我去克服,謝謝臨研所這幾年的訓練以及美好回憶,也謝謝自己的勇氣。因此我也鼓勵想要進修的學弟妹和研究助理們,不要輕易懷疑自己的能力,勇敢接受挑戰,或許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林校友目前任職於桃園長庚醫院擔任博士後研究員】
|
▲林校友(左一)與臨研所同學李建忠校友之畢業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