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醫可能和你想的不太一樣【中醫學系 99 張晏維撰】
中醫師?西醫師?法醫師?
我於2011年自長庚大學中醫系取得中西醫雙學士,意謂著畢業後在選擇醫師的道路上除了牙醫、獸醫之外的所有掛著醫師稱謂均任我選擇,基於我在就學階段對自我興趣的探索,最後選擇走向一個隱藏在醫學領域中,可能只聞其名但不得要領入門,周旋的不再只是病患和家屬之間,而是死者及其家屬、法律人及警調單位間的行業——法醫師。
法醫師的工作?
大多數對於法醫師的印象應該可以分為影視面和現實面,影視面在日劇、美劇或韓劇均有不少作品,可以看到法醫的工作就是面對屍體喃喃自語,然後給予「解剖」後的報告;而現實面大概就是臺灣電視媒體上出現的自稱名法醫在「看」完後給予的評論。回歸實際上法醫師的工作可以簡單的用「決定死亡原因,歸類死亡方式」來解釋,至於是要用「看」還是要「解剖」的手段來決定,那就是不同法醫師身份能做的不同範圍。
在臺灣目前有兩類法醫師,一類是用「看」的 (觀察外觀),加上周邊調查資料給出死因和死亡方式的法醫師,稱為「地檢署法醫師」或「公職法醫師」,歸各縣市地檢署管轄,為第一線法醫師;在各縣市發生疑似非自然死案件時會隨地檢署檢察官一併出勤的角色。另一類則是採用「解剖」的,同樣配合周邊調查資料給出死因及死亡方式的法醫師,稱為「解剖法醫師」或「法醫病理醫師」,隸屬法務部,算是第二線法醫師。當前者無法結案時,便會報驗需解剖鑑定至法務部法醫研究所,再分案給第二線法醫師進行「解剖鑑定」後出具報告。
如何成為法醫師?
從上述了解臺灣目前的法醫師身份,那麼就來說說如何成為不同的法醫師的身份條件。
一線法醫師/公職法醫師/地檢署法醫師:具有大學醫學「院」科系畢業後,考取「臺大法醫學研究所乙組」,修業 5 年順利畢業後,參加「法醫師國家考試」取得「法醫師」資格,需再參加「公職法醫師國家考試」取得「公職法醫師」資格才行。前者就是身份的認可,表示有法醫師的身份,但要執業的法醫師屬正式公務人員,而後者考試因屬於公務員缺額,所以只有在有缺額的情況下才會開缺考試。
二線法醫師/解剖法醫師/法醫病理醫師:由於需要具備「解剖」及「閱讀玻片」的能力,因此必需具有「西醫」資格後,先走「病理專科」住院醫師訓練 4 年,取得「病理專科醫師」後,可以選擇 a.就讀「臺大法醫學研究所甲組」修業 2 年,亦或是 b.經國內或國外法醫部門 1 年以上之法醫專業訓練並領有證明文件,即可參加「法醫師國家考試」取得「法醫師」資格為止。自 111 年開始,臺大醫學院病理部與臺大法醫學研究所合作,提供每年 1 個名額的病理法醫訓練計畫,同時修得「病理專科」和「法醫學程」,共計 5 年,亦可取得參加「法醫師國家考試」。當有病理醫師取得法醫師資格後,法務部法醫研究所便會聘請而成為解剖法醫師。
回歸到我本人,於畢業後取得中西醫雙學士,便選擇先走病理專科訓練,取得病理醫師後,邊工作邊就讀臺大法醫學研究所,修完所有學程後參加法醫師國家考試取得法醫師資格。之後便進到法務部法醫研究所做「專任」解剖法醫師。
專任?兼任?
和其他科別類似,專任法醫師就表示我的所有工作都是以法醫解剖為主,並沒有留在醫院內服務;而兼任法醫師則是主要在醫院服務 (從事病理科工作),必要時才會被委託進行法醫解剖工作。兩者當然各有其優缺點,不過我會選擇專科,簡單來說就是想全身投入在法醫的範疇,醫學不管是哪一個科別,書本上教的是一套理論,然經驗的累積才是讓工作更精進純熟的不二法則。
「法醫師國家考試」!?
最後來淺提一下大家都很討厭的國家考試。「醫師」或「中醫師」的國家考試,在正常的修業課程後,應該有7-8成的人可以順利考過,畢竟考試的內容大部分還是在修課中會提到,出題者也都是各醫界的大佬們。而「法醫師」國家考試其實概念也是一樣,法醫師的國家考試科目以目前來說分成六科:「一般醫學」、「臨床法醫學」、「法醫毒物學」、「法醫生物學」、「解剖及法醫病理學」、「法醫法規及倫理」,如果是念完臺大法醫研究所後取得考試資格,出考題的大佬幾乎就是來授課的這些老師們,那麼要順利通過考試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反過來說如果單就以國內外參與法醫訓練計畫作為考試資格的取得,那可能在準備上會辛苦很多,因為實務上的法醫訓練計畫都是以解剖為主及如何撰寫鑑定報告,而少了對於法醫毒物學、法醫生物學 (親緣鑑定等)、法醫法規與倫理等相關的知識來源。至於另一個好像是問題又不是問題的部分是總分六百分,其中有三百分是申論題,另三百分是選擇題,一翻二瞪眼的選擇就憑實力論戰,而三百分的申論題考驗的除了知識外,更重要的應該是與老師的心靈契合 (笑~)。
【張校友目前任職於法務部法醫研究所擔任法醫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