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一切的不可能【化材所99楊閎蔚 撰】
我是2006年化材碩士班、2011年化材博士班畢業的校友,指導老師是華沐怡教授。我因為熱愛研究,所以一直以擔任大學教職為未來工作的目標。由於深知私立大學博士要跟國內四大公立大學以及國外名校的博士一起競爭教職的機會很小,但我還是秉持「沒有不可能,只有敢不敢」的信念想拚拚看。博士畢業後,我分別在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外科魏國珍醫師團隊及國立清華大學化工系馬振基教授的研究團隊,從事生醫與複合材料跨領域的博士後研究。在博士求學及博士後研究期間,發表了數篇頂尖期刊的論文,這讓我信心滿滿,深信自己的研究量能足以和其他名校競爭者一較高下,於是開始嘗試教職的應徵,但結果卻非常不堪,當時應徵十多所大學卻沒有一所通過第一階段的審查,瞬間發現自己用盡時間、心力換來的頂尖發表,似乎比不上名校的學歷及人脈,十分沮喪。就在即將放棄教職這條路準備投身業界時,碩、博士班的指導老師華沐怡教授給了我許多開導與鼓勵,因而讓我決定放手一搏,申請到國外作博士後研究,以擴展自己的眼界並接觸新的研究領域與技術。很幸運的是,之前的成果和努力有被看到,我陸續收到美國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Purdue University、University California San Diego、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及新加坡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等校的邀約,最後我選擇加入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r. Mark R. Prausnitz 的研究團隊。在Dr. Prausnitz實驗室學習期間,不僅讓我認識到國內外研究環境與氛圍的差異外,更深刻體悟到研究並不只是為了發表論文,更重要的是要將研發的結果落實到實際應用上,這樣對社會才有真實的貢獻。
皇天不負苦心人,在回國前我申請到國立中山大學醫學科技研究所的教職,承襲所有恩師的身教以及「沒有不可能,只有敢不敢」的態度來指導學生,期望能幫助他們看到自己的價值與無限可能,陪同他們發現研究的樂趣並思考身為研究者的社會責任。在國立中山大學的八年期間,有幸獲得國立中山大學特聘年輕學者、臺灣綜合大學年輕學者創新研發成果優等獎、國家新創獎、臺灣化學感測器科技協會傑出論文獎及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的肯定。回首起初研究之路的跌跌撞撞到後來的樂在其中,從申請教職的接連挫敗到後來的屢被肯定,我除了感恩在長庚大學化材所求學期間的磨礪與成全外,也以身為長庚校友為榮。今年我轉至國立成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任教,歡迎學弟妹們到我實驗室一起玩實驗、做研究。
最後我要再次跟學弟妹們分享影響我至深的「沒有什麼事是不可能的,只有你自己想不想以及敢不敢」的信念與態度,只要你勇敢地跨出舒適圈並且持續堅持下去,得到的結果永遠比當初你留在原地甚至退縮來得好,一切都會是值得的!
【楊校友目前任職於成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 教授】
▲楊閎蔚校友(前排右)與成大奈米生醫材料應用實驗室團體照 |
▲楊閎蔚校友(右一)所主持之奈米生醫材料應用實驗室開發奈米盾產品 |
|
|
▲楊閎蔚校友(右)榮獲110年度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醫工學門) |